不得不承认,中国疼痛科的发展现状仍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疼痛科普及性不够,尽管早在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就颁布了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规定在医疗机构中增设“疼痛科”,成为与内外科平行的一级诊疗科目科室。但疼痛科的建设与发展仍需要更多的投入与关注。公众对疼痛科(学)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疼痛科,甚至是很多医学同行们,也并不一定了解疼痛科(学)。因此,加强多学科交流和公众疼痛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相关信息和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疼痛认知水平。
另外一点思考是疼痛科的可及性不足,主要表现为医疗资源不均衡:当然,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但是对于疼痛科这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问题尤其突出。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的疼痛科分布相对不均衡,主要集中于较发达的省市以及中东部地区;而且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差异较大,同质性较差。许多边远地区疼痛病人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问题亟须提高。针对这一情况,2016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鼓励和支持下,中日友好医院率先牵头成立了遍及全国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旨在利用专科辐射能力,提升国内疼痛诊疗的可及性和同质化水平,对专科医联体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此外,疼痛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疼痛科(学)的基本内容应该纳入本科医学教育中,培养更多的医学生,引起对疼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基于疼痛教育体系的完善,疼痛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的问题也可得到一定改善。进一步完善疼痛科(学)的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体系,尤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应当提供更多的疼痛科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开展疼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是保障疼痛学科规范化发展、提升疼痛专科能力的必由之路,需要积极推进。
值得欣喜的是,国家对于疼痛科发展的鼎力支持。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联合颁布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提出,2022~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疼痛科在医疗机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中发挥着平台与枢纽作用,通过试点医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建立健全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规范疼痛综合管理流程,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力争实现试点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及时获得疼痛诊疗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就医满意度。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疼痛医学关怀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疼痛医学界的重大使命,现在我们正值疼痛科建设发展的最好时期,愿同仁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在聚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