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是“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世界镇痛日”前夕,10月15日上午,世界镇痛日主题发布会暨国家疼痛专业质控大会•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开幕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疼痛医学奠基者、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刘晓光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万有教授,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一附院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疼痛科主任熊东林教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疼痛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林建教授等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在大会致辞中介绍,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作为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及疼痛专科医联体的牵头单位,将充分利用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及多学科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学科的辐射作用,积极推动疼痛性疾病多学科、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治疗,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患者多增速快,疼痛治疗需更重视更综合
本次大会上,韩济生院士发布了今年的“世界镇痛日”的主题:“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Integrative Pain Care)”。韩济生指出,当今的疼痛治疗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疼痛综合管理。作为该领域的医学工作者,在追踪国际疼痛研究前沿的同时,也要谨记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知,只有进行多学科、多靶点的联合治疗,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据介绍,目前,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疼痛患者不仅身体承受巨大的痛苦,精神方面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慢性疼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每年以1000万~20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457万人,占全球23.7%,高居全球首位。其中,癌痛的发生率为61.6%,以癌性骨痛和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代表的顽固性癌痛占所有患者30.3%。
由于慢性顽固性疼痛产生的机制复杂,使得诊治现状极不乐观。本次大会主席、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樊碧发教授指出,要提高疼痛性疾病诊治的有效率,一方面必须探索创新,将学科建设与学科协作互融互动;制定临床规范,优化诊疗工具,提升疼痛诊疗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疼痛防治意识,阻止和减少慢性疼痛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樊碧发还表示,作为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和疼痛专科医联体的牵头单位,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将与兄弟单位疼痛科一起,致力于提高疼痛学科重点疾病的临床诊疗能力,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关注患者各个方面的诊疗需求,推进疼痛学科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落地,让医学的进步惠及更多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张达颖教授在发言中谈到,综合疗护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综合疗护可以有效提升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尤为重要。
诊疗资源差距大,精准帮扶助力西部补短板
面对不断增加的诊疗需求形势,疼痛诊疗资源却呈现出东西不均、人员不足的困境。国家医疗质量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疼痛科医生数总共只有453人。而东部地区仅山东一省就有疼痛科医生932名。因此,提升西部地区疼痛学科的服务能力尤为迫切。
为此,中日友好医院与初级保健基金会合作,向中西部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设立精准帮扶项目。借助疼痛专科医联体覆盖全国的分级诊疗和培训网络,依托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支持中西部地区县域医疗机构及其辐射的基层医疗机构疼痛学科的发展,提升该区域的疼痛性疾病规范化、专业化诊疗水平,造福一方百姓。
质控+培训,让治痛更得力
本次大会还首度公布了两种常见疼痛性疾病医疗质量的改进情况。据国家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显示,相较于2020年,全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有效率提升了12.56%,癌性疼痛住院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升了13.44%。
据悉,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针对这两种疾病筹建了亚专业专家组,制定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并依托国家、省、市三级质控中心,与哨点医院一起构建了质控网络,进行系列巡讲和推广,全方位提高了疼痛科尤其是基层疼痛科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切实推进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城乡、东西部地区疼痛诊疗的同质化和规范化,提升疼痛性疾病诊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在吉林、湖南、云南、青海、山东、广西6处分别开设了分会场,共汇集了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疼痛学专家,开展了包括疼痛学科发展论坛、疼痛专业质量控制大会、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癌性疼痛的热点及挑战、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焦点与进展、疼痛护理等一系列学术活动。
(中日医院疼痛科、医改和医疗发展办公室、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供稿)